苏绣历史悠久,建于五代北宋时期的苏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过苏绣经袱,在针法上已能运用平抢铺针和施针,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苏绣实物.
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而且富家闺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清代苏绣更是盛况空前,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
苏绣讲究花线的粗细,一根花线的1/2粗称"一绒",1/12粗称"一丝"."劈丝"即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注重合理用线和丝理的变化.还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及题材,不但灵活综合运针,而且花线劈丝粗细合度,从而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如绣金鱼鱼尾,用线要细,排针要虚,才能表现轻薄/透明感.
绣鱼身线条就要略粗,排针密,才能表现浑厚感.又如绣石头/老树梗等,线粗,排针不必过于均匀.
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加上宫廷的大量需要,豪华富丽的绣品层出不穷.苏绣后来吸收上海"顾绣"以及西洋画的特点,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
江南绣庄作品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
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秀雅/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
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刺绣佳作,皆名垂一时.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
沈云芝(沈寿)
苏绣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就纯欣赏的美术绣品来说,是以针代笔,积丝累线而成.技法/针法的特点也就是"和色无迹/均匀熨贴/丝楼分明,毛片轻盈松快"四名话.比如绣猫,根据对象毛丝变化规律掌握丝理,绣出来的猫毛茸茸地形万言书逼真生动.苏绣艺人善于总结经验独辟蹊径,继发绣/双面绣之后,又相继成功地创造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样绣等新作.可以说苏绣技艺是在绣制反映时代风貌的新作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
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作品之一.艺人们将一根头发粗细的绣花线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细线绣,并将千万个线头/线结藏得无影无踪,无论从正面或反面都可以看到小猫调皮活泼的神态.
江南绣庄作品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绣猫最难的是一对猫眼睛,艺人们需用20多种颜色的丝线才能把猫睛绣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拿破仑像江南绣庄作品
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乌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江南绣庄作品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
<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耶稣像
沈寿绣
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
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一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杨守玉绣像(任嘒娴绣)
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等地先后建立了刺绣研究机构或工厂,使刺绣艺人安心专致研究和创作.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总结/提高/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苏绣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