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瑞和泰刺绣

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鲁绣
来源: | 作者:江南绣庄 | 发布时间: 2074天前 | 3501 次浏览 | 分享到:
鲁绣——山东生产的刺绣品,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山东省简称为"鲁",故名.鲁绣的兴旺可追溯到2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汉王充在中说:"齐郡世刺绣,妇女无不能".

鲁绣——山东生产的刺绣品,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山东省简称为"鲁",故名.鲁绣的兴旺可追溯到2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汉王充在<论衡>中说:"齐郡世刺绣,妇女无不能".
汉初以锦/绣/绮/縠/羪等为高级织物,是只供奉封建上层社会的贵物,为此朝廷专门派遣"服官"督办织绣事宜.齐郡作为春秋战国时的立都(今山东临淄一带)妇女们皆善刺绣,可见鲁绣当时的普及发展程度.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


鲁绣<芙蓉双鸭图轴>明,纵140cm,宽57cm,故宫博物馆
鲁绣风格较他绣不同,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采用齐针/缠针/打籽/滚针/擞和针/镇绣(辫子股针)/接针等针法,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芙蓉花等内容,莲花罕为题材. 
从故宫博物院所藏不同时期的鲁绣作品如<瑶池吉庆图>/<文昌出行图>/<山市晴岚图>/<凤凰牡丹图>等以及山东邹县出土的绣品看,都是采用了传统鲁绣的双合股不破劈的"衣线"绣.<汉书>中就记载有"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足见当时齐鲁故国已具备很大规模的刺绣队伍,并且朝廷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在齐都的三处"服官"的生产发展.
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当时绣业的昌盛和重要可见一斑.鲁绣春秋时期的齐鲁已兴,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而盛,至汉已相当普及.<史记·货殖列传>上对此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专门为绣业而设置的"服官".
鲁绣从古代帝王公卿的章服走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邹县1350年李裕庵墓葬中沉睡的绣裙/袖边/鞋面采用的山东传统"衣线绣",所表现出图案苍劲粗犷/质的(地)坚实牢固;还是存于故宫博物院中的明代作品<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所表现出的用色鲜明/针法豪放/朴实健美,都向世人展示出鲁绣绣饰鲜明而不脱离实用的民间艺术风格.

明鲁绣<瑶池集庆图>故宫博物馆
唐代以后,我国北方连年战乱,桑地及刺绣生产都受到严重破坏,大量织绣工人迁徙南方,随着江南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百年来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受西方国家的影响,鲁绣便逐渐衰退,取而代之的是"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的兴起.新中国成立后,各类刺绣工艺如朵朵奇葩,竞相开放.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市场 的需求不断扩大,山东刺绣厂最早在济南成立.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老艺人王玉珍一件机绣作品<菩萨受经图>在1956年2月的"全国刺绣会议"上很快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件作品绣技精致,针码长而不乱,与传统手绣不相上下,在全国很快得到推广和发展.招募汇集了众多民间的刺绣艺人和能手,她们在原本民间鲁绣的基础上融汇了"苏绣"/"湘绣"的优点,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朴素大方/工整秀丽的艺术特色.
"衣线"原为缝衣之用,结实粗壮,对比强烈为主,具有典型的民间色彩,用于刺绣,便赋予鲁绣花纹苍劲/拙朴浑厚/质地坚固的特点,这与江南的"苏绣"/北京的"洒线绣"明显不同.艺术风格以色彩浓丽,注重装饰意韵.
针法除传统锁绣/曾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其绣品不仅有服饰用品,也有观赏性的书画艺术品.打籽/平绣外,还有网/编/结/套/缀/钉/补/贴/盘金/纳锦/包纱/穿珠/发绣/留水路等多种刺绣表现技法.它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故又称"衣线绣".

鲁绣<荷花鸳鸯图轴>明,纵135.5cm,横53.7cm,故宫博物馆
鲁绣荷花鸳鸯图轴明纵135.5厘米 横53.7厘米故宫博物馆藏“鲁绣”是山东地区的名绣。它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故又
之后随着山东各刺绣厂的兴起,刺绣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普及.但由于大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日用品生产,缺少了艺术上的探求.特别是近些年来,刺绣业的滑坡,山东许多刺绣厂关闭.鲁绣艺术的研究和发展又遭到了空前的危机/挫折.
绵远悠长的齐鲁文化赋予了鲁绣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绣品,宛如历史的画卷,生动详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鲁绣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而又独具一格,是中华民族悠久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绣集抽/勒/锁/雕等精华工艺于一身,色彩淡雅/构图优美/虚实适宜/形象逼真.


更多产品
更多产品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更多产品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